夏廷献:《杂谈书法二十年》(选载)(110)写鉴同行 技道并进

金羽毛文苑  2021-05-19 07:00:00




《杂谈书法二十年》


内容简介
这是作者从1999年到2019年发表的书法评论文章汇编;是一部从普通读者角度辩证论述书法知识的“通俗读本”。全书观点鲜明,内容丰富,涉猎到书法的基本理论、毛笔形成、基本笔法、骨文来历、汉字特征、结字技巧、草书格局、章法营造、法帖分析、书法鉴赏、书法命运、先贤经验、自身体会等。提出了诸如“超长画”“超大字”“神布局”“使用‘黑体’”“接纳‘饰书’”“书法精神”“书作‘三品级’”等新概念和新观点;记录了向当代22位书法家请教学习、采访交流的情况。是作者20年间对中国书法艺术观察与思考的“文字足迹”。


110  写鉴同行  技道并进

——浅解崔勇波的习书之路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军旅书法家崔勇波,在书法、书画、书评上取得的骄人成就,当代著名书法家沈鹏、张海、李铎、刘艺、陈永正、段成桂、张荣庆、张业法、申万胜、陈振濂、周志高等,先后都有定评嘉勉。在为人、心气、精神、追求、才华、书风等方面,给予了充分肯定。

这里,浅解一下崔勇波的习书之路。

刚过不惑之年的山东淄博人崔永波,其习书之路,大体可以分为“临摹写字”、“研究书论”、“写鉴同行”三个阶段。

下面逐一分析。

第一阶段,临摹写字。这一阶段,崔勇波和其他经过努力成为书法家的青年书法人,没有什么不同。大致都是老师启蒙,父辈督促,兴趣渐浓,不断实践。所不同的只是崔勇波成年后参了军,爱好和职业一致,单位领导大力支持,使其“如鱼得水”,爱好得到继续和发展——从写字进入书法领域。而许多青少年书法人成年就业后,由于种种原因,爱好“被迫”中断,以至于到了老年,才又重新“拣”了起来——错过了几十年时光。

第二阶段,研究书论。崔勇波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说:“大二时开始研究书画理论,并着手撰写书史、评论……等文稿”(见《仰望星光》“而立之年活墨缘”》。这一阶段,他在练笔的同时,做了三件事情:一是接触京城文化名人。他先后采访了启功、沈鹏、史树青、华君武、萧淑娴、娄师白、齐良迟、欧阳中石、李铎、刘炳森、刘大为等名家,对其经历、师承、性情、爱好、成就、风格进行探究,得到了“近朱者赤”的点拨默化。二是个案研究近现代著名书画名家。他对张大千、于右任、沈尹默、林散之、郭沫若等12位名家逐个进行分析并出版了研究著作。三是广泛涉猎书论。他对文字史、书法史、书法流派、书法风格、经典碑帖、著名书家,进行了全面、系统、深入研究,打下了理论根底。在书法界重创作、轻理论的氛围中,他“两条腿走路”,十分难能可贵。更重要的是,他在研究书论和众多成功书家案例中,形成了“雅”——清、逸、静的审美倾向,加之他很注意习练文史哲藏“字外功”,无形中走在了一些青年书法家的前面。

第三阶段,写鉴同行。书法史上,有三类书法家:有理论但作品一般的——这一类数量不多。作品好但没什么理论的——这一类数量很大。有理论作品也好的——这一类数量较少。为何会是这种情况呢?东晋女书法家卫铄有精辟论断,她在重要书论《笔阵图》中说:“善鉴者不写,善写者不鉴。”这里的“写”,是指写字、书写、即书法创作;“鉴”则是鉴别、评判,即书论研究。卫铄的意思是,有一些有理论善于鉴赏书法的人,往往不善于写字。而有些善于写字的人又没有什么理论去鉴赏书法作品。卫铄的观点,后世多有赞同。但也有人认为只要具备善鉴和善书的功力,鉴(理性)与书(感性),这一对矛盾可以在高层次上统一起来,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。崔勇波“写鉴同行”,创作时融会贯通,巧妙转换心态和思维角度,集写、鉴于一身,用“雅”的理论指导自己的书法实践,在篆隶楷行草五大书体各种幅式作品中,形成了“雅”的书法风格,跻身于“有理论作品也好”一类书法家之列,特别令人称道。

书法是由“技”到“艺”再到“道”的艺术。一个书法人,如果没有自己的见解,自己的理论,凭着天资和勤奋,也可以把字写好,也可以成为书法家,但很难入“道”。崔勇波“写鉴同行”,其过程和结果是“技道并进”。就他本人来说,进入到了“雅”的艺术境界。这在青年书法家中是不多见的。

崔勇波的习书之路,是一条比常人付出更多心血的艰辛之路;也是一条通往“书法泰山”之巅的正确之路;更是一条有可能成为书法大家的成功之路。

“圣哲遗妙融心底,诸家技法继精研”(崔勇波诗句)。指出崔勇波所走的“写鉴同行”“技道并进”之路,若能给众多年轻书法爱好者以启迪,笔者撰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。



《中国书法千字文》金盾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


END

作者简介
     


夏廷献,河南省南阳市人。1944年出生于农家, 1964年入伍,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(海军大校)

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。幼时写大仿,与书法结缘。中学时,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,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。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。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“文字”工作,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“生命形态”。1999年出版了专著《书道犹兵——中国书法艺术新探》,提出了“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”的观点,揭示了“兵法与书法”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,探索了二者同理、同法、同势、同美的内在规律。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,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,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。

1999年之后,出版了《中国书法千字文》。在《书法导报》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出版有长篇小说、纪实文学、戏剧脚本、游记文学、工具书等。 


前文回顾



欢迎关注本公众号